在中美即将进行新一轮经贸会谈之际,美国再次对数千家中国企业采取了新一轮的制裁措施国融汇通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后曾透露,双方将在一个月内继续进行谈判,并表示此次会谈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。然而,就在新的会谈即将启动之际,美方却突然采取行动,给本已脆弱的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压力。
根据9月30日《观察者网》的报道,美国商务部宣布了一项新规,规定如果某家企业的子公司持有50%以上的股份,该子公司将同样受到与母公司相同的出口管制制裁。此外,对于那些由受制裁企业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,美方也提高了对货物运输的要求。《金融时报》估算,数千家中国企业将受到这一新规的影响,涉及范围之广不容忽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马德里经贸会谈中,中美双方已就未来的合作方向达成了初步共识,并同意围绕两国关注的经贸问题展开更深入的对话。这一共识刚刚达成不到半个月,美方便再次反悔,公开施压,毫不掩饰对中企的敌意。这样频繁反复的行为,是否有助于解决中美经贸问题呢?
展开剩余66%美方的做法显然有其深层次的目的。一方面国融汇通,美国希望通过施加更多压力,在下一轮会谈中占据主动,延续“极限施压”的策略;另一方面,也是在向中国展示,美方并不急于达成协议,仍然在等待更有利的谈判时机。这种做法,中方已不止一次见过。美国一再重复这种“旧瓶装新酒”的策略,最终很可能会面临自我矛盾和失败。
对此,中方立即做出了回应。商务部发言人在不到24小时内明确表示,美国的这一举措性质极其恶劣,严重损害了被制裁企业的合法权益,也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。中方坚决反对这种行为,并重申将采取必要措施,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。
事实上,中美两国的经济体量庞大,贸易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。然而,几轮中美经贸会谈已逐步推动双方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,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展。但在美方内部,仍有一些鹰派人士对中国的反制能力和决心估计不足,他们希望在关键时刻通过增加摩擦来削弱中国的谈判立场。这种做法不仅错误,也有可能最终得不偿失。
举个例子,美国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最近提到,台湾地区的芯片产量占全球的95%,美国的目标是将台湾一半的芯片产能转移到美国本土。他还主导了新一轮的出口管制政策,旨在限制中国获取所谓的“先进美国技术”。然而,这一目标显然不切实际,更多像是政治口号而非可行的政策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认为,这项新规可能并不会真正改变企业的进出口行为,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这项新规并非仅涉及少数几家企业,而是几千家中国企业。一旦这些企业被列入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,中美之间的经贸交流将遭遇比加征关税更为严重的冲击,这将对两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。而且,这一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阻止中国获得所谓的“先进技术”,但这种做法是否值得通过“脱钩断链”来实现,值得深思。
综上所述,当前美方的举措既不理性也不现实,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实施。美国商务部的新规虽然看似威胁巨大,但可能最终只是空谈一场。而且,在新一轮中美经贸会谈即将举行之际,美方高层应保持谨慎,理性地制定对华政策,避免破坏双方已取得的共识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