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讲一场中国的“反击战”——行动果断、目标明确。事情发生在25号深夜:中国商务部发布通告,点名制裁数家美国公司,力度相当大——三家企业被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,对它们的对华进出口一律禁止,新投项目也全部叫停;另外三家被纳入出口管制名单汇丰配资,所有涉及“两用”技术和物资的出口当即中止。
有人会问,这些公司到底做了什么,竟然被中国直接点名?看名单就明白了:这些企业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,且针对性非常强。先说被列入“不可靠清单”的三家公司:萨罗尼克科技、爱尔康和国际海洋工程。它们去年就因与台湾有军事技术合作而被警告,但不仅没有收手,反而继续加深合作,所以这次被彻底封堵——既要惩罚个体,也要震慑他人。再看被列入出口管制的“重头戏”亨廷顿·英格尔斯工业公司——美国最大的军舰建造商。今年6月它还在台湾防务展上大肆推销武器,变相把台海当成军火市场,这种赤裸裸挑衅底线的行为,中方绝不容忍。
这不是随手惩戒汇丰配资,而是精准出击、击中要害。中国这次用的是两套互补的措施:一是卡稀土与两用材料的供应链。所谓出口管制,核心就是切断军民两用关键物资——尤其是稀土和深加工产品。军工巨头造舰、造卫星、做高端装备,离不开这些原料,没有它们项目就难以推进。二是市场禁令直接砸钱袋:被列入不可靠清单等于被排除在14亿人的市场之外,失去中国订单将对这些公司的营收造成重大冲击,尤其是那些靠出口和大订单生存的企业,影响立竿见影。
展开剩余58%更值得注意的是,行动时机也选得相当讲究——恰逢中美经贸磋商关键期。这样既向对方表明坚定立场,又保留了谈判空间,不至于把对话完全切断。远不是外界所说的“冲动式反制”,而是一套缜密设计的回应方案:有力量、有节制、又有政治与经济博弈的考量。
回顾过去也能看出缘由:美国在此前几年对中国采取过实体清单、技术封锁等一系列措施,试图在芯片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卡脖子。面对这种局面,中国显然意识到单纯依靠规则呼吁难以奏效,于是把“对等反制”变为工具——你有黑名单,我也有;你要断供,我就扼住你原料的咽喉。这就是当前博弈的逻辑。
这次行动还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:一是红线不可碰。任何涉台军事合作触及的是中国的核心底线,大小企业或背后势力都无豁免权;只要越界,必受惩处。二是中国的反制手段正在完善。从稀土出口到实体清单,从投资限制到市场禁入,中国的工具箱越发齐全,逐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牌。
简而言之,这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“教训式”反击: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回应对方的压力与挑衅。若美方仍固守“科技霸权”或继续以制裁、封锁为手段,中国的反制只会变得更精准、更有力。正如俗话说的,兔子急了会咬人,这次中国的做法,既有原则也有底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